回到主页

墓地是露天艺术馆更是花园

· 行业资讯

名副其实,墓地的本身就是花园,甚至是著名景点,如巴黎1804年开放的拉雪兹神父墓地,古希腊和罗马式的设计,是巴黎最大的露天公园和艺术馆。
现在的北京八达岭陵园就是一个像露天公园一样的墓园,900亩,数万个墓碑,数百树种,上万棵树,光是在陵园走完一圈也需大半天。陵园采用依山取势手法,将墓园划分为十二个园区;每个墓区特色各异,均有不同建筑标志。墓园在葬式上,可满足不同层次、不同宗信仰的墓主要求。同时还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关祭奠、墓型设计、鲜花置办、墓穴装饰装修及翻建等服务。
看欧洲墓地,同时也是看欧洲文化、人道主义和美学的历史。19世纪前,死亡跟病毒和废物处理是一脉相承的,政府视平民尸体为垃圾。革命潮于19世纪初席卷起墓地改革运动,对抗政府违背人道的公葬态度。拉雪兹神父墓园成功私有化,一时间兴起了墓碑艺术的诞生,缔造不朽的雕塑作品。艺术以外,改革运动的最大成果是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抬头,还生者和死者尊严。
世上最著名的博物馆雕塑家,他们的作品同时也出现在欧洲著名的墓园。墓地雕塑带着典型的象征:女体象征完美、不朽;天使象征灵性、守卫者和再生;火炬、常春藤、骨坛象征永生;手象征祝福和祈祷;十字架象征信仰。
游客到欧洲游览成风,看艺术,向名人墓朝圣。拉雪兹安葬的名人最多,如肖邦、王尔德、吉姆莫里森、巴尔扎克,还有纪念死在纳粹集中营的法国人。可我并不动心,宁愿到18区的蒙马特墓园。开放于1825年,除游客较少外,更重要是暗藏众多流浪猫。那年冬天一走进去便遇上一个猫伯伯,专程寻猫的我问他猫在哪,他用很不错的英语说“跟我来”,难掩兴奋的我和同伴跟他穿越墓区间小路,走到他藏猫粮的地方。大包的干粮,还有新鲜肉。“猫粮很贵,你们能捐助一点点吗?”我说相当乐意,掏了五欧罗出来。他说你们真善心,猫会感谢你们的。猫伯伯每天为猫带水带食物,年迈的他一拐一拐的背影,告诉我“安好死,活好生”的道理,这里同时也是养生地,连猫的生命也应得到珍惜。蒙马特虽然也安葬了不少名人如新浪潮导演特吕弗、画家德加等,但我从没探望过谁。“今夕吾躯归故土,他朝君体也相同。”死后谁曾经是谁毫不重要。我是为猫来的,相信能量好的地方才有好的猫。猫爱安静爱自由,到猫聚居的地方,能感染猫的禅态。毕竟,活得安静自由,是对死亡最好的准备。
同伴笑我静心时竟会分神想猫,他知道我的弱点:太容易追随猫的屁股。但其实静心练习和追猫屁股同是寻静路,殊途同归。跟猫穿梭奔跳于墓碑间,不亦乐乎。求静,不外也是求快乐,没有抵触。追猫累了,我们在长椅上吹尺八,一对夫妇停下来坐在对面,带笑静听很久才悄然离去。时间凝住了,猫和微笑把我们留在蒙马特墓园二百多分钟,心满意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