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主页

对墓地环境设计建设之思考

· 行业资讯

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,2014年3月,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,为陵园墓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:“传统上以墓穴式安葬为主要特征的公墓不是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,只是在一定时期内的过渡方式。” 这为陵园业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,雅景团队充分认识和感受到:当今社会,先进科技日新月异,新材料、新技术得到推广,新思维、新理念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,这些都为陵园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。
八达岭陵园在整体建设规划上,追求对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,生态发展,可持续发展,是北京市自然环境最优美的陵园墓地之一。
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华墓葬文化源远流长。根据迄今为止的调查表明,中国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(山顶洞人下室,中国已知最早墓葬)。不同时代的墓葬制度都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、民族文化和地域特点。随着时代变迁,尤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,人民群众对于墓葬文化,特别是对墓园设计的审美发生了很大变化,这要求设计团队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前提下,不仅要结合现代社会的人文理念,更要为陵园持续发展做出科学规划,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、符合市场需求、契合时代精神的陵园作品。
继承传统重和谐:
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陵园文化,首先要充分了解中国墓地建设的历史。秦汉时期,延续了两千余年的竖穴式土坑墓逐渐演变成横穴式砖室墓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,则在两汉砖室墓的基础上,开始朝着墓室内装饰的方向发展,画像砖日益盛行。到了唐宋时期,由于中国木制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,砖室墓中出现了大量的仿木结构。明代皇陵的形制基本沿袭汉唐以来的旧制,与之最大的区别是坟丘不成方形而成圆形,周围砌砖墙,称为宝城。清代,康乾盛世,陵墓的建筑风格更注重地面的建筑与祭奠的宗庙园林相结合。不论哪朝哪代,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墓葬形式,归根结底就是追求八个字:天人合一,和谐共生。这其中首要的核心理念就是和谐。和谐理念认为,世间万物在保持其独特性、多样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循环,达到“和而不同”的境界。这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、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。中华传统陵园的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上,体现在墓碑、园林、风水等各个方面。这种传统的和谐理念,是我们雅景团队从事现代陵园设计可供借鉴的宝贵财富。雅景设计师将和谐理念与现代科技和环保观念紧密结合,设计出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陵园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发挥陵园的地域性、文化性、时代性、传播性,使每个陵园设计都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魅力。
适应地域差异性:
我国幅员辽阔,山地、平原、丘陵、盆地……不同的地形地貌对陵园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。陵园作为我们民族追慕先祖、教育后人的所在,就必须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,受当地经济、社会、人文等因素的影响,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、地形地貌的制约。陵园的地域性特点,一方面要求陵园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,另一方面要求陵园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。在为内蒙古某地规划陵园时,雅景团队充分利用当地山脉的自然坡地变化,结合陵园的不同功能需求,采用不同标高的台地转换、咬合,使陵园在有限范围内达到了变化丰富的空间景观效果。园区内的台阶、广场、建筑均充分尊重原有扇形地貌,避免了大开大挖,在关键节点形成开阔的局面,适应集体祭拜的要求。
追寻文化附加值:
陵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圣地,其设计思想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髓。雅景团队通过合理运用雕塑、建筑和空间布局,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汇聚于陵园之中,使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氛围,从中参悟有益的启示。此时,传统文化的精要最能契合国人的思维。我们可以将宗庙、祠堂、姓氏文化等集中表现在陵园的硬件建设中,将先祖创业的艰辛和无量功德,运用造园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。通过吸收传统习俗、葬礼、祭祀、祈福等文化现象中的有益成果,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,从而达到启示、教化后人的目的。
紧随时代倡导绿色理念:
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“入土为安”——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根深蒂固。古人认为,人类必须依附自然,与自然息息相通。我们常用的汉字“葬”,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点:人死后埋入土中,下面垫些树枝,上面盖些土,种上纤草。然而,随着时代进步、经济快速发展,现代陵园的规划思路已不能再局限于传统思维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,设计节能环保、绿色低碳的陵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。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推行节地葬法,使用环保材料,逐步减少石材和水泥的使用,减少环境污染。